时间: 2025-04-26 05:3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9:41
“望眼欲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眼睛望得快要穿透”。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因强烈的期盼而不断凝视某个方向,到了几乎要把眼睛看穿的程度。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对某事物的极度渴望与期待,尤其是在等待某个人或消息时。
“望眼欲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在《后汉书》中有类似的表达。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等待时的焦急心情,其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中对期待与渴望的重视息息相关。在古代,信息传递较慢,人们常常需要长时间等待,因而这种心情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期待与渴望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家庭、爱情和事业等方面。成语“望眼欲穿”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普遍心理。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传播迅速,人们的期待方式有所变化,但这种渴望的情感仍然存在,适用性依然强烈。
“望眼欲穿”常常带有一种焦急、期待和渴望的情感,联想到等待的心情。它让我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等待消息的时刻,比如考试结果、求职面试的反馈等。这种情感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表达。
在我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求职等待。在收到面试通知后,我常常感到“望眼欲穿”,期待着公司能够尽快给我回复。这种感觉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也让我在等待中学会了耐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望眼欲穿”:
月明点滴窗前影,
愿君早归伴我行。
望眼欲穿星河远,
心中唯愿共此生。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个人对爱人的思念与期待,生动地表达了“望眼欲穿”的情感。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waiting with bated breath”(屏息以待)的表达,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体现了人们在期待某个结果时的紧张心情。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望眼欲穿”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期待的工具,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背景。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渴望与期待。这种理解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具表现力。
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西门庆望眼欲穿,只不见潘金莲到来。”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周瑜望眼欲穿,只不见诸葛亮到来。”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唐僧望眼欲穿,只不见孙悟空回来。”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望眼欲穿,只不见晁盖到来。”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心中越发急了,望眼欲穿,恨不得立刻飞到黛玉身边。”
但他架上眼镜,仍旧接受了她的央告。正如他对付其他一批批~的抗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