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5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56:34
成语“真伪莫辨”字面意思是“真假难以分辨”。其基本含义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真假、真相与谎言混在一起,使人很难区分清楚,常用于形容信息、事物的真假不明或混乱状态。
“真伪莫辨”并没有确切的文献出处,但其构成中的“真”和“伪”是常见的对立概念,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真相与虚假之间区别的重视。类似的成语如“真假难辨”也在古代典籍中出现,说明人们对识别真伪的关注由来已久。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真伪莫辨"的现象愈加明显。网络谣言、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导致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降低。因此,这个成语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信息真伪的关注与思考。
“真伪莫辨”给人一种困惑与无奈的情感反应。当面对真假难明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这种情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信息源和真实性,提升辨别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次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大家纷纷转发一则关于某明星的负面新闻,但我觉得新闻来源不明,于是选择了不轻易相信。这让我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真伪莫辨”:
月下花前影摇曳,
情深似海难分辨。
真伪莫辨何所求,
只愿此生共此缘。
在英语中,“true or false”或“can't tell the difference”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真”和“伪”的探讨也常常涉及道德和伦理,反映出对真相的追求和对谎言的警惕。
“真伪莫辨”不仅是对信息状态的描述,还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面对复杂信息环境的提醒。它在语言学*与表达中重要,因为它鼓励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对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资治通鉴·唐纪》:“真伪莫辨,朝廷为之震动。”
《后汉书·袁绍传》:“真伪莫辨,是以智者疑之。”
《汉书·王莽传》:“真伪莫辨,民无所措手足。”
《史记·淮阴侯列传》:“真伪莫辨,天下莫能定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真伪莫辨,是以君子慎之。”
上午,空六来谈;全谈些报纸上所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