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1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32:08
成语“力竭声嘶”的字面意思是“力量耗尽,声音嘶哑”。它形容人在极度疲惫或者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发出声音,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竭尽全力的状态以及因过度用力而导致的声音嘶哑。
“力竭声嘶”出自《战国策·燕策》。原文中提到了一位劝说者在极力劝说时因过度用力而声音嘶哑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劝说对象的重视与努力。这一成语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描绘为了某种目标而全力以赴的情形,体现了努力和坚持的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力竭声嘶”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努力与拼搏,比如在战斗、比赛或重要演讲中。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成语可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费尽心思、耗费精力的状态,如“为了这次考试,他真是力竭声嘶,连夜复*。”在演讲或公共场合,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的努力,比如在某个方案的介绍中,可以说“我们为了这个项目力竭声嘶,终于取得了成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力竭声嘶”在文化中体现了对努力与拼搏的重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奋斗精神的推崇。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在学业、工作等领域,“力竭声嘶”也成为了许多人奋斗的真实写照,强调了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的艰辛与坚持。
这个成语常带给人一种激励和感动的情感,联想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它使人意识到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考试准备,几乎每天都在熬夜复*,直到“力竭声嘶”,结果虽然很辛苦,但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这让我切身体会到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力竭声嘶”:
风雨如晦夜漫漫,
力竭声嘶不言难。
一心向前无回首,
只愿明朝见日暖。
这表达了在艰难时刻仍不放弃的决心与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give it one’s all”或“to leave it all on the field”,都传达了拼尽全力的含义。这些表达在文化背景中同样强调了努力与坚持的价值,与“力竭声嘶”在中文中的使用场景相似。
通过对“力竭声嘶”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努力的描述,更是对坚持不懈精神的赞美。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要全力以赴,同时也鼓励我在表达时用更生动的语言来传达情感与态度。
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力竭声嘶,犹未肯退。”
《后汉书·袁绍传》:“力竭声嘶,犹未肯屈。”
《汉书·王莽传下》:“力竭声嘶,犹未肯服。”
《史记·项羽本纪》:“力竭声嘶,犹未肯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力竭声嘶,犹未已也。”
并不集中在一处地方,也不再有~的大吵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