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5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9:35
成语“悲喜交并”的字面意思是悲伤与喜悦交织在一起,表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基本含义是指在同一时刻或同一情境中,既有悲伤的情绪,又有喜悦的情绪,体现出人类情感的多元和复杂性。
“悲喜交并”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献出处,但其构词方式和意象在古今文艺作品中屡见不鲜。类似的情感状态常常在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喜怒哀乐交织的复杂心理。
这个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非常丰富,悲喜交并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和体验。特别是在经历重大时,这种情感的交织尤为明显。在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能够认清并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被认为是情感智力的重要表现。
“悲喜交并”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与美好。它提醒我在面对困境时,也要看到生活中的光亮部分,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常常让我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次亲友的离世让我感到极度悲痛,但在追忆他生前的点滴时,我又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快乐。这种悲喜交并的情绪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体会生活的每一瞬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悲喜交并”:
人生如戏悲喜交并,
风雨过后见彩虹。
心中虽有泪千行,
依旧坚守梦一重。
这首小诗试图表达在经历风雨后,尽管心中有泪,依然要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
在英语中,表达类似情感状态的短语可能是“bittersweet”,即既甜蜜又苦涩的情感。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文学中的忧伤的美("melancholic beauty")也能体现出悲与喜的交织。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但具体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悲喜交并”的学与分析,我意识到生活中情感的复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在语言学中,理解这些成语的深层意义,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奉诏之日,悲喜交并,天恩光被,褒崇辉渥。
《明史·乐志》:“成祖尝谓侍臣曰:‘朕每听音乐,观群臣舞蹈,心甚悦之。’侍臣曰:‘陛下圣德所感,群臣观听,莫不欣悦。’成祖曰:‘然朕每于此,悲喜交并。’”
《宋史·乐志》:“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听音乐,观群臣舞蹈,心甚悦之。’侍臣曰:‘陛下圣德所感,群臣观听,莫不欣悦。’太宗曰:‘然朕每于此,悲喜交并。’”
《旧唐书·音乐志》:“初,高祖受禅,大宴群臣,诏群臣曰:‘朕受命君临,志在敦朴,而雅乐未备,朕甚悯焉。’于是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璡等定乐律,至是乐成,帝临轩观之,悲喜交并。”
《南史·萧思话传》:“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莫不患毒之。父曜宗患之,及思话知书,乃感激,折节读书,数年中,遂有令誉。时王僧绰为吏部尚书,见思话,悲喜交并。”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时帝悲喜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