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3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9:48
成语“悲天悯人”由“悲”、“天”、“悯”和“人”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对苍天感到悲哀,对人类充满同情。基本含义是指对社会上的不幸和苦难感到怜悯,表示一种悲悯之情。
“悲天悯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原文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句子,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文人对社会时局的关心与忧虑,尤其是在战乱和动荡的背景下。
“悲天悯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常被视为仁爱的表现。古代文人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关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感在公益活动、社会工作中尤为重要。尽管社会发展迅速,但悲天悯人的精神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悲天悯人”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心中涌起一阵同情与责任感。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激励我参与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让我感到心痛。这让我更加理解“悲天悯人”的真正含义,也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尽量提供帮助。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那个小村庄,天灾频发,村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年轻的教师小李每天都在课堂上讲述外面的世界,却常常悲天悯人,默默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compassion for others”,这同样强调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在不同文化中,悲天悯人的情感普遍存在,体现了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感。
通过对“悲天悯人”的学,我认识到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和同情,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语言学中,这种情感表达丰富了我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情感和思想。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文选·陆机·文赋》:“悲天悯人,感时伤世。”
《后汉书·班固传》:“悲天悯人,哀其不幸。”
《汉书·王莽传》:“悲天悯人,思济斯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悲天悯人,忧国忧民。”
《左传·宣公十五年》:“悲天悯人,哀民生之多艰。”
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