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6:06
“因粮于敌”字面意思是“在敌人那里获取粮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危急情况下,利用敌人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或发展。这种做法通常带有一定的策略性,强调灵活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粮于敌”最早出现在古代军事著作中,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强调以敌人的力量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粮草、物资短缺时。具体典故可能涉及古代战争中将领的智勇之计,具体来源尚无确切记载,但与兵法、军事战略密切相关。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战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因粮于敌”这种策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则可以引申到商业、职场等多个领域,强调灵活应对变化的重要性。
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智慧和勇气。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被动等待。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资金不足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我选择与朋友合作,共同利用彼此的资源,以达到共同的目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因粮于敌”的智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因粮于敌”的概念:
风雨如晦求生路,
因粮于敌借春晖。
逆境中行智者路,
共济同行展新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sing the enemy's resources against them”,强调同样的策略思维。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灵活应对困境的重视是相似的。
“因粮于敌”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灵活和创新的思维,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铭记。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因粮于敌,军无留行,遂下邺城。”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韩信因粮于敌,军无留行,遂下赵五十余城。”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因粮于敌,军无留行,遂下赵五十余城。”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师因粮于敌。”
《孙子兵法·作战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三善以二万人破贼十万,有轻敌心,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