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5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2:05
“不齿于人”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不、齿、于、人。字面意思是“无法被人所齿(认可)”,引申为“被人所鄙视、不屑一顾”。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的行为或品质低下,以至于不值得受到他人的尊重。
“不齿于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在古代,社会对道德、品行的重视使得这一成语逐渐形成。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达,强调个人的品德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语境中,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使用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道德品质被视为立身之本,“不齿于人”强调了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责任和个人行为时,强调道德和行为的影响。
使用“不齿于人”时,常常伴随着一种负面的情感,比如失望、愤怒或不屑。这种情感反应使得该成语在表达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由于他的不诚实行为,团队的信任度下降,许多人开始对他感到不齿于人,这影响了他的职业发展。这让我意识到,品德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诗歌: 在这繁华的都市中, 有些人行径不堪入目, 不齿于人,孤影独行, 唯有真诚,能得人心。
在英语中,一个类似的表达是“to be looked down upon”,意指被人看不起。这个表达在文化背景上也强调了社会地位和个人行为的关系,虽然具体的用法和语感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齿于人”的学,我认识到个人品德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批评,更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呼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燕人马植,本辽大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