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1:54
成语“不饥不寒”字面意思是指既没有饥饿的感觉,也没有寒冷的体验,意指生活富足、安逸。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的生活状态安定、舒适、没有物质上的困扰。
“不饥不寒”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故曰:‘不饥不寒’者,至乐之道也。”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一种无欲无求的理想境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物质的追求。成语的使用逐渐演变,现代多用于形容生活富裕、安然自得的状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不饥不寒”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使用依然适用,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和精神的满足。
提到“不饥不寒”,我常联想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祥和,仿佛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与生活的简单美好。这样的状态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去农村旅行,看到农民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深刻体会到“不饥不寒”的意义。他们虽然物质不算丰厚,却有着满足的内心与和谐的家庭,真是幸福的写照。
在我的一首小诗中,尝试融入“不饥不寒”:
田园静谧无喧嚣,
不饥不寒乐逍遥。
星空下,月光照,
心似清风任飘摇。
在英语中,可以用“well-fed and warm”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往往更侧重于物质的满足。不同文化中对生活安逸的追求都存在,但表达方式和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饥不寒”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蕴含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在语言学习中,掌握成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后汉书·王符传》:“夫民之所以不饥不寒者,非天降之,地出之,人力为之也。”
《汉书·食货志上》:“是以不饥不寒,非天降粟,地出金,人力所致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贫,不饥不寒,而好宾客。”
《孟子·梁惠王上》:“不饥不寒,然而民不乐者,无他,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饥不寒,民之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