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1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1:45
成语“不食烟火”字面意思是“不吃烟火”,通常指的是不参与世俗生活或不沾染世俗的气味。基本含义上,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清高、脱俗,追求精神或理想,而不愿意被物质和世俗的事务所束缚。
“不食烟火”出自《庄子》一书。在《庄子·外物》中,庄子提到那些“不食烟火”的人,意味着他们不参与凡尘琐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生活和思想。这反映了道家文化对超脱与自然的追求。
“不食烟火”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形容那些追求理想、与世隔绝的隐士或哲学家。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性格清高、不愿意参与俗世纷争。例如,在讨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时,可以说:“他真是不食烟火,生活得淡泊宁静。”
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道教和儒家思想中,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心的宁静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许多年轻人依然向往不食烟火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对内心与精神价值的重视。
“不食烟火”常常让我联想到一些隐士或哲学家的生活,他们在山林中追求自我,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这种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向往让我感到一种平和与满足。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带着一种淡泊的态度,尽管身边的同学都在忙于获取好成绩和名利,他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食烟火,专注于学生的成长。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明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是多么重要。
在某个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坐在山顶,心中默念:“不食烟火,唯有此刻,才能与风共舞,与云共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bove the fray”或“aloof from worldly matters”,它们同样描述了一种超然于世俗的生活态度。然而,中文成语更强调对精神和理想的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不食烟火”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追求内心宁静和理想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表达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传达。它在我的表达中增添了深度和厚度,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
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清史稿·艺术传一·方观承》:“观承隐居山中,不食烟火,日惟诵经礼佛。”
《聊斋志异·翩翩》:“翩翩,姓翩氏,不食烟火,常与白云为伍。”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抟隐居华山,以山水为乐,不食烟火,年百余岁。”
《太平广记》卷六十六《女仙十一·樊夫人》:“夫人笑曰:‘我本不食烟火,何以知之?’”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少时,尝梦人告曰:‘汝不食烟火,当为神仙。’”
此诗不独敏捷异常,且字字清新俊逸,饶有别致,似~者,大与平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