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4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2:09
“与世俯仰”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与世”指与社会、世界相交往,“俯仰”则是指低头和抬头,形象地表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整体含义是形容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能低头谦卑地看待世俗事物,又能高昂地仰望理想和真理,体现了一种从容自得的态度。
“与世俯仰”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故圣人之治国也,与世俯仰”。庄子提倡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世事的超然。成语的形成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态度。
“与世俯仰”可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与世俯仰”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现代社会中,这种态度可以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强调心态的健康与积极。
“与世俯仰”给人一种从容不迫和豁达的感觉,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态度的反思,激励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理智。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面临学业压力,心中充满焦虑。通过学*这个成语,我开始尝试与世俯仰,调节自己的心态,逐渐恢复了信心,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写道: “风起云涌世间事, 与世俯仰心自知。 高山仰止理想在, 低头细看路更奇。”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keep one's feet on the ground”,强调务实与理想的结合。虽然用词不同,但都传达了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保持现实感的重要性。
通过对“与世俯仰”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在未来的表达中,我将更积极地运用这一成语,传达一种理智与情感并存的生活观。
[米芾]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存乎我者,隆杀止乎其域;系乎彼者,华衰极乎其无端也。故羁靮之马,设衔策以驱驰;泛驾之舟,置舟楫以遵途。是以居安者,菲陋巷而志满;虑远者,非天涯而在即。由此观之,结已往之指归,理将来之攸会,使夫敦善行而不怠,怀与世俯仰而无闷,斯诚士之高致,君子之极美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妾兄班超,蒙陛下神灵,得全躯命,窃谓宜召还,令得与世俯仰,以终余年。’”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然士大夫多轻之,迁亦自以与世俯仰,不得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庄子·人间世》:“与世俯仰,无适而非道。”
这种爱憎分明,丝毫不苟的敏感性,难道不比那种是非不清,~的恶习好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