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37:22
最后更新时间:
道教称神仙或修道者不吃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意。也比喻诗画之意高超,不凡凡俗。
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那人道:‘我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你不要管我。’杜少卿道:‘你既然不食人间烟火,为何又来这里?’”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只管口中乱嚷:‘我要死了!’黛玉听了,不觉好笑,因说道:‘你这个人,真真不食人间烟火。’”
《聊斋志异·翩翩》:“翩翩,姓花氏,洛阳人。少孤,依叔父居。叔父家贫,不能给其衣食。翩翩自幼聪慧,不食人间烟火,日惟读书吟诗,不问家事。”
《宋史·隐逸传中·陈抟》:“抟居华山,自晋以来,每闻一朝革命,则欷歔数日,人有问者,瞪目不答。尝乘白驴,欲东渡河,及至河中,忽雷电大作,风雨暴至,驴惊而堕,抟乃大笑曰:‘不食人间烟火,乃有此奇遇。’”
《南史·隐逸传上·孔淳之》:“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穷其幽峻,或旬日忘归。尝游会稽山阴,见一士人,清谈高论,不食人间烟火。”
“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气。
1、不食人间烟火,常用来形容高洁或脱俗之人,远离世俗生活。
2、下一句通常是关于此人所追求的理想或境界,例如“只在天上人间游”,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3、不食人间烟火的整体意象用以强调一种超脱的精神状态,通常与神仙、隐士等形象相联系。
4、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这种表达方式也可能暗示一种孤独与无奈,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挣扎。
5、还有一些变体表达,可能围绕与人断绝世俗联系,寻求内心平静的主题。
1、他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2、她的品格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让人心生敬畏。
3、在山中隐居多年的老者,真可谓不食人间烟火,远离了喧嚣与纷扰。
4、他的生活方式与世俗格格不入,简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5、这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复杂,令人感叹其如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精致。
1、关于不食人间烟火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强调的顺应自然与超脱世俗。
2、在中国文学中,许多诗人和作家以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作为表现其理想和追求的载体。
3、在现代社会,这一表达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追求艺术、哲学、科学的人,反映出社会对非世俗生活的向往。
4、不食人间烟火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隐士生活,也是对这一主题的探讨。
5、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常常能看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设定,展示他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不食人间烟火,唯饮白云之饮。
她虽然在闹市中,却恰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朝饮木兰之芳霏,夕餐秋菊之落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不食人间烟火。
天公宠之,似不食人间烟火,独自闲游于云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