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2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7:47
“知止不辱”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不会受到羞辱。它强调的是一种智慧和自制力,告诫人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懂得适可而止,避免过度追求而导致的失败或尴尬。
“知止不辱”出自《老子》,其中“知止”意指明白何时应该停止,避免过度的追求和冒险,而“不辱”则是指不遭受耻辱。它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关于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智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止不辱”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智慧,强调中庸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竞争压力,这种智慧依然具有实用性,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保持理性。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冷静分析,勇于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从而保护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它传达的智慧鼓励我在决策时更加谨慎。
在我的学*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因过度追求完美而导致的压力**。经过反思,我意识到“知止不辱”的道理,学会适时放松和调整目标,最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风暴来临前,他站在山顶,望着翻涌的海浪,心中明白,知止不辱。他转身离去,不再执着于探求那未知的深渊,而是选择了安全的归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know when to stop”,强调理智和适度。虽然在不同文化中对待目标和成功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对于“适可而止”的智慧却是普遍认可的。
“知止不辱”是一个深具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生活决策中提供了指导。通过对其的学与理解,我感受到在追求目标时,保持理智和自制的重要性,这对我的语言学和实际应用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劝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庄子·养生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孟子·公孙丑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论语·里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左传·宣公十五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察罕]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今见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