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1:34
“儿女之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父母对儿女的感情,基本含义则泛指家庭亲情,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感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表现出人性中最温暖、最真挚的一面。
“儿女之情”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可以追溯到经典文学作品中对家庭关系的描写。例如,《红楼梦》中展现了贾宝玉与众多女性角色之间复杂的感情,体现了儿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儿女之情”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在**文化中,家庭和亲情被视为社会的基石。“儿女之情”不仅是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虽然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有所变化,但“儿女之情”的重要性依然被广泛认同。
“儿女之情”常常带来温暖和亲近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家庭的温馨、母爱的伟大和父爱的深沉。这种情感反应影响了我们在表达关爱和责任时的语言选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家庭聚会上,用“儿女之情”来形容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回忆过去的点滴,感受到了浓厚的亲情氛围。
在这片土地上, 儿女之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心田,生机盎然。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 亲情永驻,温暖如初。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arental love”或“family bond”,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可能与的“儿女之情”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体主义,而在文化中,家庭和亲情则更为重要。
通过对“儿女之情”的学和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情感的体现,也是文化价值观的反映。在学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理解这些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
《世说新语·言语》:“王夷甫妇,郭泰宁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豫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时其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都大侠,犹汉之楼护,郭氏惮之。夷甫骤谏之,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小为之损。”
《聊斋志异·聂小倩》:“生闻之,心旌摇摇,不能自主,遂与小倩同寝。”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四肢酥软,两眼发直,心头乱跳,半晌说不出话来。”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今为~,一时不能自禁,猖狂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