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8:02
成语“一无所获”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一”表示数量,意为“没有”,而“无所获”则意味着“没有任何收获”。整体上,它的字面意思是“一点也没有得到”,引申为在某种努力或追求中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果或收益。
“一无所获”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书中描述了商业活动的风险与回报,强调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无收获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使用,成为形容失败或无所得到的常用表达。
“一无所获”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一无所获”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看法。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人经历了“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因此该成语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共鸣,常被用作自我安慰或反思的工具。
听到“一无所获”,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失落和无奈,伴随的情感往往是沮丧或失望。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努力与目标,进而调整策略以寻求新的机会。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为了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结果却因为伤病未能参赛,最终“一无所获”。这让我意识到,努力虽然重要,但也要关注过程中的风险与调整。
在一片寂静的森林里, 我追寻着那消逝的梦, 然而,回首时却发现, 一无所获,唯有落叶轻舞。
在英语中,“to come away empty-handed”可以与“一无所获”进行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在努力后未能获得预期结果的意思,反映了对失败的普遍感受。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其共鸣。
通过对“一无所获”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也是反映人类情感与经验的载体。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然日势既暮,寿儿且寄院中止宿,颢亦怀疑,因命搜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颢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汉书·班超传》:“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他最终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