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5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8:22
“人赃俱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赃物都被抓获”。它常用来形容在犯罪行为中,犯罪嫌疑人和其所盗窃的物品同时被抓到,暗示着犯罪行为的明确和证据的确凿。
“人赃俱获”出自《汉书·王莽传》。其中提到,汉王朝时期有一个人因盗窃而被抓,抓捕时不仅将其本人抓获,还将其盗得的财物一并找回。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法律和道德观念,即盗贼被抓获的同时,赃物也必然要被追回。
“人赃俱获”常用于法律、刑侦、新闻报道等正式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写正义的实现,或者作为悬疑故事中的关键转折点。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人因某种行为而被同时揭露其错误或不当行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人赃俱获”在**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法治和道德约束的意义,强调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描述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提醒人们遵守法律。
“人赃俱获”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义得到伸张的满足感,同时也引发对违法行为的警惕和反思。它提醒我们,犯罪终究会被发现,正义会最终实现。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起小偷**,警方在案发后不久就找回了被盗财物,并抓获了嫌疑人,令我想到了“人赃俱获”这个成语,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公正。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个人财物的同时,也对法律有了更深的敬畏。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人赃俱获”:
夜幕低垂窃影动,
贼心如焚向月空。
终究法网恢恢在,
人赃俱获正义雄。
这首诗表现了犯罪的必然后果和正义的最终胜利。
在英语中,可以用“caught red-hand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在犯罪行为被抓获的状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都是强调犯罪行为的明显和不可逃避。
通过对“人赃俱获”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反映了社会对法律和道德的重视。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的深层含义。
牛公取笔,请张生一一写出,按名捕捉,人赃俱获,没一个逃得脱的。
《聊斋志异·胭脂》:“捕役至,人赃俱获,乃知其为盗也。”
《清史稿·刑法志》:“盗贼之案,非人赃俱获,不得轻议其罪。”
《明史·刑法志》:“盗贼之狱,必人赃俱获,始得论死。”
《元史·刑法志》:“凡盗贼,必人赃俱获,然后定罪。”
《宋史·刑法志》:“捕盗者,得其人赃俱获,乃可论罪。”
有劳牌头这许多时,今日幸得成功,~。我们一面解到州里发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