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7:46
成语“后进之秀”字面意思是指在后来的发展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个领域或群体中,后来者超越了前辈,成为了最优秀的代表。
“后进之秀”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它的构成是由“后进”和“秀”两个词组合而成。“后进”指的是后来进入某个领域的人,通常用来描述年轻一代或新加入的成员;“秀”则指优秀、出色的人。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年轻人才的崛起,体现了对新生力量的肯定。
“后进之秀”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后进之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教育和职业发展领域。它反映了对年轻一代的重视,强调了人才的流动性和进步性。在许多文化中,年轻人被视为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功不仅影响个人,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个成语常常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年轻人的奋斗与拼搏精神。同时,它也引发对传统与现代、前辈与后辈之间关系的思考,鼓励我们尊重年轻人的努力与成果。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后进之秀的同学。他虽然入校时间不久,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华,迅速在学术和社团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大家的榜样。这让我意识到,后进之秀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整个团队或集体的希望。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年轻的画家小李被誉为‘后进之秀’,他的画作不仅继承了前辈的技艺,更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用心描绘的生动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新一代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sing star”,强调新兴人才的潜力与发展。虽然两者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传达出对新生代优秀人才的认可与期待。
通过对“后进之秀”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年轻人的赞美,它也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新的力量和思想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方式,提升我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变迁的敏感度。
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举正德六年进士第一,授修撰。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不为尊者讳,为后进之秀。”
《宋史·文苑传·李昉》:“昉幼能属文,及长,博通经史,为后进之秀。”
《旧唐书·李峤传》:“峤少有才名,为时辈所推,后进之秀,咸归之。”
《南史·王僧孺传》:“僧孺幼聪慧,年七岁,读《孝经》,问授者曰:‘此书何所述?’对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愿终身诵之。’由是后进之秀,莫不宗之。”
《晋书·王恭传》:“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后进之秀也。’”
遵义曹兴蕲,宪政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