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5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7:32
“后继乏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后面的人接不上来”,指的是后续的人才或力量不足,无法继续前进或承担责任。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组织、团队或事业缺乏接班人,导致发展停滞或中断。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虽然具体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传承和接班人问题的重视。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人才的继承和接续的重要性,如《论语》中提到的对后学的培养和重视。
“后继乏人”在多种语境中都可以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特别是在家族和企业中,接班人的培养被视为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后继乏人”不仅是对现状的描述,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警示,提醒人们关注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继乏人”常给人一种忧虑和无奈的感觉,反映了对未来的担忧。在个人生活中,可能联想到家庭、事业或团队中的接班人问题,激发对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曾参与一个项目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因个人原因相继离职,导致“后继乏人”。我们意识到必须尽快培养新人,以免项目停滞。最终,通过培训和引导,团队逐渐恢复了活力。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 “这座古老的寺庙,曾是信仰的中心,如今却因后继乏人,香火渐渐冷却。即便庙宇依旧巍峨,曾经的热闹景象已成往事,只有风中回荡的低语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在英语中,“successors”或“next generation”可以用来描述接班人,但并没有完全对应“后继乏人”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人才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同,但相似的担忧与关注在许多文化中普遍存在。
通过对“后继乏人”的学,我深刻理解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反思,也提醒我在团队中关注后备力量的建设。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和表达关于传承与发展的主题。
《新唐书·选举志》:“科举既废,学校未兴,后继乏人,士习日坏。”
《旧唐书·职官志》:“自是以后,后继乏人,官制渐弛。”
《清史稿·选举志》:“科举既罢,学校未兴,后继乏人,士习日坏。”
《明史·职官志》:“自是以后,后继乏人,官制渐弛。”
《宋史·选举志》:“然进士科既废,后继乏人,士风日下。”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