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24:21
成语“寝丘之志”字面意思是“对墓丘的追求”。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有所向,志向坚定,尤其是追求理想和抱负的决心。
“寝丘之志”出自《左传》。在历史上,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对国事的重视,曾经提到一种对理想追求的执着。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忠诚与抱负的赞美,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寝丘之志”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追求理想与目标被视为一种美德。古代文人往往以“寝丘之志”来激励自己,现代社会同样强调个人的奋斗精神。因此,这个成语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尤其是在青年人的励志语境中。
“寝丘之志”给人一种坚定、执着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许多为了理想奋斗不息的人,他们不怕失败,始终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个成语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的信念。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挫折。有一次,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演讲时感到非常沮丧,但想到“寝丘之志”,我努力调整心态,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演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
在一个诗句中使用“寝丘之志”:
风雨兼程志不渝,
寝丘之志伴我行。
前路漫漫心无畏,
只愿追求不言停。
这四句诗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并通过成语展示了坚定的信念。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pursuit of dreams”或“aspiration” 。这些表达虽然有相似的含义,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英语中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和成功,而汉语中则更加强调理想的高尚和执着。
通过对“寝丘之志”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追求,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体现。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使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它提醒我,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保持志向,勇往直前。
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说苑·君道》:“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其沟洫深,其蓄积多,其国富,其民力强,其士卒勇,其将帅智,其君明,其政修,其俗美,其教化行,其民和,其上下一心,其国不可攻也。’庄王曰:‘善。’乃止。”
《淮南子·人间训》:“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其沟洫深,其蓄积多,其国富,其民力强,其士卒勇,其将帅智,其君明,其政修,其俗美,其教化行,其民和,其上下一心,其国不可攻也。’庄王曰:‘善。’乃止。”
《吕氏春秋·贵卒》:“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其沟洫深,其蓄积多,其国富,其民力强,其士卒勇,其将帅智,其君明,其政修,其俗美,其教化行,其民和,其上下一心,其国不可攻也。’庄王曰:‘善。’乃止。”
《史记·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内部争斗十分激烈,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不要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的土地,以防别人垂涎,而接受贫瘠瘦薄的寝丘土地,别人就不会惦记,因此可以在寝丘睡大觉,以保证可以长久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