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5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0:11
“怏怏不乐”这个成语由“怏怏”和“不乐”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心情不愉快,情绪低落。怏怏指的是心中不快或不满的样子,而不乐则是指心情不快乐。整体上,该成语表达了一种沮丧、失落的情绪。
“怏怏不乐”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在这篇文章中,李斯因被权臣所忌惮而心情不快,表述了他的怏怏之情。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权力斗争和政治压力时的复杂心态。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情绪的表达往往受到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应当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然而,怏怏不乐的情绪也被视为人之常情,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真实心理状态。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怏怏不乐也被视为需要重视和理解的情绪。
“怏怏不乐”一词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低谷时刻,尤其是在遭遇失败或失去某些重要东西时。它传达了一种共鸣,让人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快乐的时刻,这种情感的表达可以推动交流和理解。
在生活中,我曾经因为工作压力感到怏怏不乐。那时候我意识到,与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是缓解这种情绪的有效方法。此外,我也尝试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的情绪,逐步走出低谷。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了将“怏怏不乐”融入其中:
孤舟夜行月正寒,
怏怏不乐心难安。
风吹水面空留影,
唯有星辰伴我还。
在英语中,可以用“down in the dumps”来表达类似的情绪,意指心情沮丧。这种表达也侧重于情绪的低落,但文化背景和具体使用场合会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文化对情绪表达的不同理解。
通过对成语“怏怏不乐”的学*,我认识到情绪表达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意情绪的传达,努力做到既能理解他人的情感,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帝畏而恶之,然外貌自若,不与敦争。敦益怏怏不乐。”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益盛,每有所下,辄怏怏不乐。”
《汉书·王莽传下》:“莽既灭,长安中兵起,莽忧惧不知所出。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市买,贱取于民,民甚患之。莽闻之,怏怏不乐。”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与虢公伐王城,王师败绩。郑伯归,怏怏不乐。”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种~,然犹未深信其言,叹曰:“少伯何虑之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