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0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0:10
“怏怏不平”这个成语由“怏怏”和“不平”两个部分组成。“怏怏”指的是心中不快、郁闷的样子,而“不平”则表示对某种不公或不满的情绪。整体而言,此成语形容一个人心情不愉快,常常因某些事情感到不满或不平衡,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怏怏不平”出自《庄子》中的《外物》。原文中提到:“怏怏不平者,未尝不为之”,描述了人们内心的不满和郁结。庄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倡顺应自然、无所执着,而这个成语则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而产生的不快和不安。
“怏怏不平”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不满。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朋友或同事因遭遇不公而表现出的情绪。例如,在职场中,有人因未能升职而“怏怏不平”,在家庭中,某人因未被重视而感到“怏怏不平”。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情绪的表达往往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面对不公和不平等时。“怏怏不平”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公现象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适用于描述人们对社会不公、职场竞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怏怏不平”给人一种压抑和沮丧的情感联想,常常让人想到被忽视、被不公对待的状态。它提醒我们,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而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在我生活中,我曾经历过因工作分配不公而感到“怏怏不平”的时刻。那时,我虽然努力工作,却常常被忽视,心中难免有些不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适和与同事的沟通,我逐渐克服了这种情绪,学会了更积极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怏怏不平”:
夜深人静思无尽,
心头怏怏难自平。
浮云遮月无光影,
唯有孤灯伴我行。
此诗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表达了内心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沉思。
在英语中,类似于“怏怏不平”的表达有“feeling disgruntled”或“feeling aggrieved”,都传达出一种因不公而感到不满的情绪。然而,这些表达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中文成语往往更为浓缩而富有表现力。
“怏怏不平”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适用场景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我也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其在日常对话和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怏怏不平,遂起兵反。”
《宋史·岳飞传》:“飞怏怏不平,以为朝廷不用其计。”
《晋书·王敦传》:“敦怏怏不平,遂作乱。”
《后汉书·袁绍传》:“绍怏怏不平,以为失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怒,怏怏不平,欲自刎。”
[司马迁]甥杨恽以口语坐废。其友人孙会宗与书,戒以大臣废退、阖门皇惧之意。恽报书,委曲敷叙,其~之气宛然有外祖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