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7:00
“知情不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却不进行揭发或指控”。基本含义是指明明知道某些事情的真相,但出于某种原因选择沉默或不采取行动。
“知情不举”的成语来源并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其本质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忠诚、道德和责任的复杂看法。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道德选择,尤其是在涉及家族、朋友或社会责任时,知情不举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隐忍或保护他人的行为。
“知情不举”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情不举有时被视为道德的表现,特别是在家族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中。现代社会中,这种态度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强调透明度和责任感的背景下,知情不举可能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知情不举”往往带有复杂的情感色彩。它可以引发对友谊、忠诚和道德责任的深思。面对这种选择时,往往会感受到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朋友犯错时,虽然知道真相但不想伤害他,选择了知情不举。事后我意识到,这样的选择可能在短期内保护了他,但也可能让他在未来犯更大的错误。
在某个故事中,主人公发现了朋友的秘密,内心充满挣扎。她在夜深人静时,写下了一首诗:
知情不举犹如霜,
心中沉默思量长。
是保护,还是背叛,
道德的天平何去方?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 blind eye”,意指对不当行为视而不见。这种表达强调了选择性忽视的态度,虽与“知情不举”相似,但可能在道德责任感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知情不举”的深入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选择,也揭示了社会对责任和透明度的期望。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文化理解力。
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
《资治通鉴·唐纪》:“知其奸而不发,是谓知情不举。”
《后汉书·袁绍传》:“知其恶而不言,是谓知情不举。”
《汉书·王莽传》:“知其诈而不言,是谓知情不举。”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知其谋,而不以告羽,是谓知情不举。”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知其罪而不告,是谓知情不举。”
迨后听得连自己参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镇日将大门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