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5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3:41
成语“不胜枚举”字面意思是“无法胜过数目”,即数量多到无法一一列举出来。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数量极多,无法逐一列举,强调丰富或繁多的状态。
“不胜枚举”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其中提到王莽的政策和行为多得令人难以列举。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人对于事物繁多的感慨相关,也体现了汉字的丰富表达能力。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常常反映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胜枚举”不仅适用于描述事物的数量,也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在描述信息、选择和机会时,强调多样性与丰富性。
“不胜枚举”给人一种丰富多彩、充满可能性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各种选择和机会的无限性。它可能引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激励人们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个全国性的文化节,活动项目不胜枚举,从传统艺术到现代创作,令人印象深刻。在描述这个经历时,我自然地使用了“不胜枚举”这个成语,生动地传达了活动的丰富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
“在这个神秘的森林里,各种奇异的生物不胜枚举,五彩斑斓的花朵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untless”或“innumerable”,它们同样用来形容数量极大,无法计数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所传达的丰富感和多样性是相似的。
通过对“不胜枚举”的学*,我深刻体会到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提高了表达的丰富性,也让我们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成语,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似此等语,不可枚举。
《旧唐书·经籍志》:“古今书籍,不胜枚举。”
《明史·艺文志》:“诸家著述,不胜枚举。”
《清史稿·艺文志》:“历代典籍,不胜枚举。”
《宋史·艺文志》:“其书之富,不胜枚举。”
《后汉书·班固传》:“至于名物制度,不胜枚举。”
真是钉子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