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2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5:42
成语“伤风败俗”由“伤风”和“败俗”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损害风气,败坏社会风俗。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言论或现象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的破坏,具有负面评价的色彩。
“伤风败俗”这一成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其中“风”指的是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而“俗”则指民间俗和规范。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但在古代文人中,常常会提到对社会风气的担忧,表达对某些行为的批评,进而形成了这一成语的使用惯。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一些不道德或不良的行为,适用于各种语境,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被视为一个社会的基石。成语“伤风败俗”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风气的关注与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该成语的使用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涉及青少年教育、网络文化等议题时,常常提到以警示不良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伤风败俗”这个成语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到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行为、道德沦丧等现象,可能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关注并思考如何改善社会风气。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一个关于校园文化的讨论,大家对一些网络流行语和行为表示担忧,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伤风败俗,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这个讨论,我意识到维护良好风气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风清气正似春风,伤风败俗应自省。”这句诗表达了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向往,同时提醒人们反思自身行为的意义。
在英语中,可以用“corrupting influence”或“deteriorating moral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两个词汇没有成语的形式,但同样强调了对社会道德和风气的破坏。不同文化对于社会风气的关注程度可能不同,但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成语“伤风败俗”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帮助我更好地把握社会现象,增强了我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这一成语在日常交流中也能够丰富我的表达,使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担任国子监博士期间,见唐宪宗把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他特写《论佛骨表》劝谏唐宪宗说:“佛教并不能使人长寿,有的百姓愚昧无知,发疯地自残,干出一些伤风败俗的事情,于国于民都不利。”
纣王以为妲己好意,岂知内藏~之情,大坏纲常礼义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