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5:23
成语“伤化败俗”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上,“伤化败俗”可以理解为“损害文化,败坏风俗”。其基本含义是指对社会风俗和文化的破坏,通常用来形容一些行为或现象对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负面影响。
“伤化败俗”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单一的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常被用来讨论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成语的形成可能与历史上某些特定**或风潮有关,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文化冲突等背景下,常常会有人对传统文化的衰退或风俗的变坏表示忧虑。
“伤化败俗”常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在于,“伤化败俗”更强调负面影响,而“弘扬正气”等反义成语则集中在积极的文化推广上。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和风俗面临挑战。成语“伤化败俗”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伤化败俗”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忧虑感,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追逐潮流,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时。这种情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上,我们讨论到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冷漠。我提到“伤化败俗”,指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还可能导致我们文化的逐渐消失。这个成语在讨论中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在一首关于文化传承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古风犹存难自守,伤化败俗何堪忧。
愿携热血传薪火,重振华夏共辉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ltural erosion”或“deterioration of morals”,这些词汇也用来描述文化或道德的衰退。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对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
通过对成语“伤化败俗”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文化现象的成语,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也能增强我们对文化的敏感性。
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宋史·岳飞传》:“伤化败俗,莫此为甚。”
《旧唐书·王珪传》:“伤化败俗,诚宜以正。”
《晋书·范宁传》:“此皆伤化败俗,所损非细。”
《后汉书·陈蕃传》:“此皆伤化败俗,扇动奸邪。”
《汉书·货殖传》:“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若有深奸巨猾,~,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