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3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4:31
成语“恶言詈辞”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即指用恶劣的言辞和侮辱性的语言进行攻击,表达负面情感,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基本含义是指说一些伤人感情的话,常常用于形容争吵、冲突中的激烈言辞。
“恶言詈辞”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文中有广泛的使用,尤其在描述争论、冲突时。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言辞的重视,强调言语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些语句,提到言辞对人心的影响。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因矛盾而引发的口角,适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恶言詈辞常常被看作是失礼的表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激烈,但对待沟通的态度仍逐渐向友好、理智的方式转变,恶言詈辞的使用逐渐受到谴责。
“恶言詈辞”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争吵、矛盾和敌意。它提醒我们注意言辞的力量,尤其在冲突时,控制情绪和语言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激烈的争吵,双方都使用了恶言詈辞,最终导致了朋友关系的破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言辞的伤害有时比行为更为严重。因此,在沟通时,我尽量保持冷静,避免使用恶言。
在一首诗中:
风起云涌声如雷,恶言詈辞满天飞。
一言不合争高下,何必怒骂伤心扉。
通过诗的形式表达了恶言詈辞带来的争执与痛苦,呼吁理智沟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harsh words”或“hurtful remarks”,同样用于描述尖锐、伤人的言辞。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言语的破坏性,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普遍心理。
“恶言詈辞”作为一个成语,提醒我们语言的力量和影响。它不仅在语言学中增加了丰富性,也促使我们在表达时更为谨慎。通过学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愈独判二年,晶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
《宋史·岳飞传》:“飞恶言詈辞,以自表其忠。”
《后汉书·袁绍传》:“绍恶言詈辞,以自矜其功。”
《汉书·王莽传》:“莽恶言詈辞,以自高其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人恶言詈辞,以相攻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斩之,左右皆曰:‘此人恶言詈辞,不可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