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0:34
成语“洞鉴古今”由“洞”、“鉴”、“古”、“今”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透彻地观察和理解古今事物”。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洞悉当下的情况。
“洞鉴古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可以推测其构成是受到古代智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影响的。在*传统文化中,历史被视为学的重要资源,许多古代文人和哲学家都强调对历史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洞鉴古今”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历史被视为智慧的源泉,许多哲学家和政治家都强调对历史的理解能为当代决策提供指导。因此,“洞鉴古今”不仅是对个人学能力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鼓励人们从历史中学*以应对复杂的现实。
“洞鉴古今”让我联想到智慧与洞察力,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对于现实的关注。在思考这一成语时,我感受到一种责任感,鼓励自己去深入探索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下。
在大学时,我曾参与一个关于历史的讨论小组,我们讨论了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使用“洞鉴古今”这个成语,我强调了从历史中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决策和领导力方面的应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唯有“洞鉴古今”,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方向,让智慧的光芒指引未来的道路。
在英语中,可以用“learn from the pas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种表达同样强调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历史的重视。
通过对“洞鉴古今”的学,我意识到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重要工具。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醒我在思考和表达时要注重历史的借鉴和智慧的传承。
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新唐书·李靖传》:“靖有文武才,临机果,料敌明。帝尝曰:‘李靖,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沉厚称。及有论建,辞约而理畅,人主为之耸然。帝尝从容谓左右曰:‘靖人臣无二心,朕有天下,靖之力也。’靖洞鉴古今,谋虑深远,故能佐帝定天下。”
《旧唐书·魏征传》:“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深加奖叹,云:‘卿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之略,自今已后,军国事务,无大小悉以咨之。’”
《清史稿·纪昀传》:“昀学问渊通,为文宗匠。其治经,长于考据,旁及子史,皆能洞鉴源流,辨析真伪。”
《明史·王鏊传》:“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晚著《震泽纪闻》,具载时事,洞鉴古今。”
《宋史·范祖禹传》:“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直言无隐。或时面折人,退无一言,皆洞鉴其情伪也。”
公高明远识,~,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