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3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5:06
成语“掉书袋”字面意思是指把书放在袋子里,隐喻的是一种炫耀学识、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压人或显示自己博学的行为。基本含义则是形容某些人在言谈中引用大量书本知识,企图用此来显示自己的学识,但往往让人觉得空洞无物,不够实用。
“掉书袋”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古代士人和学者的行为有关。在古代,书籍是知识的象征,士人携带书籍以展示自己的学识和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讽刺,指责那些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人。
“掉书袋”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掉书袋”这个成语往往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经验的人。尤其在职场中,实际能力越来越被重视,这种成语的使用提醒人们要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掉书袋”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些在学术讨论中,学者们往往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种现象不仅在学术界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出现,给人一种无法沟通的感觉。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曾遇到一位同事,他在团队讨论中总是引用大量书籍和理论,然而在具体执行时却常常出现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掉书袋”所带来的困扰,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运用“掉书袋”:
书卷无边思难尽,
掉书袋中空话多。
实用方能见真知,
切忌空谈失自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ok-smart”,指那些在书本上非常聪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够灵活的人。这种现象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反映出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掉书袋”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这一成语提醒我在交流中应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砌。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清史稿·文苑传一·朱彝尊》:“彝尊字锡鬯,秀水人。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
《明史·文苑传二·徐祯卿》:“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宋史·文苑传六·刘恕》:“恕字道原,少颖悟,书过目辄诵。年十三,欲应制科,从人借《汉》《唐书》,旬日即归之,曰:‘已得其要矣。’”
《旧唐书·李泌传》:“泌字长源,七岁能文,玄宗召试禁中,张说称为奇童。及长,博通经史,善属文,尤工于诗。”
《南史·刘峻传》:“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
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要是一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