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1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5:00
成语“目不给赏”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可能存在误解或打字错误。根据字面意思,“目”指眼睛,“不给”意为不给予,“赏”则指赏识、赏赐。将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眼睛看不到赏赐”,即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或赏识。
“目不给赏”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眼睛看不到应得的赏赐”,暗示在某种情况下,尽管有能力或贡献,却未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回报。
由于“目不给赏”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或典故,它可能是现代口语中的表达,或是对某个成语的误用。与之相似的成语如“未被重视”或“无人问津”可能更为恰当。
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目不给赏”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却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它来描绘一个英雄人物未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悲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面临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尤其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这种现象常常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助,反映了人们对认可与回报的渴望。
“目不给赏”带给我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努力却被忽视的人。这种情绪在许多文化背景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曾经历过“目不给赏”的时刻,尤其是在团队项目中付出许多努力却未被重视。这让我明白了在追求认可的同时,更要关注自身成长和提升。
在创作中,可以将“目不给赏”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描绘一个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尽管他的作品无人问津,但他依然坚持创作,最终在某个时刻获得了应得的认可。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情感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常用“unsung hero”(无名英雄)来形容那些未被认可的贡献者,这与“目不给赏”有相似的内涵。
通过对“目不给赏”的分析,我认识到在生活中,努力与认可常常不成正比。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就的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肯定,关注自身的成长。不论外界的评价如何,内心的坚定和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公麟画人物,目不给赏,而神情意态毕见。”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六引《启颜录》:“梁武帝问刘杳:‘卿读书日得几何?’杳曰:‘臣自幼至今,目不给赏。’”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杜慎卿看了一遍,目不给赏,赞道:‘真乃天下奇观!’”
《聊斋志异·阿绣》:“生视之,目不给赏,心窃好之。”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看时,只见那人面如傅粉,唇若涂朱,目不给赏。”
洋洋洒洒,一气读去,几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