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4:56
“目不给视”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眼睛无法直视”,引申为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直视某个事物,通常指的是因羞愧、恐惧或不安等情绪,而感到难以直视的状态。
“目不给视”出自《左传》,原文是“目不视”,意思是眼睛不敢看。它反映了古人对于情感状态的细腻观察,主要用于形容人内心的惶恐或羞愧。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面子和羞愧感是重要的社会心理,目不给视常常反映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可能更容易表达情感,然而在某些场合,这种羞愧的情绪依然存在。
“目不给视”容易引发一种怯懦和不安的情感联想,常常让人感到压力和紧张。这种状态让人意识到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脆弱性和不安。
在我自己的经历中,当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紧张而说错了,瞬间感到目不给视,脸上发烫,无法直视老师和同学的眼睛。这种情感让我意识到自我表达的挑战。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夜幕降临星点烁,
月光轻洒影无数。
心事重重难以解,
目不给视只怅然。
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avoid eye contact”,也传达了因羞愧或不安而不敢直视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反映人类社会交往的共性。
“目不给视”这个成语让我更加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特别是在面对羞愧和恐惧时。它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仅关注字面意思,更要关注情感的传达。这种成语的运用能够有效增强表达的深度与情感色彩。
《晋书·王敦传》:“敦目不给视,乃以兵拒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目不给视,乃以兵拒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目不给视,乃以兵拒之。”
《汉书·王莽传》:“莽目不给视,乃以金帛赂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目不给视,乃引兵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