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4:58
“目不见睫”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往往无法看清自己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尤其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反而容易忽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观察和认识。
“目不见睫”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中提到“目不见睫”,意在强调王莽在处理一些事务时,未能关注到小细节,反而忽略了重要问题的发生。这个成语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盲点。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尤其是在讨论人们的自我认知、反思及批评他人时。例如,在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中,可以用“目不见睫”来形容员工对自身行为的无知。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它来指责朋友对自己缺点的无视。
在**传统文化中,自我反省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目不见睫”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盲点和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与复杂问题,这使得“目不见睫”的现象更加普遍,特别是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批评他人之前,首先要审视自己。它也引发了对人类盲点的思考,可能会让人感到无奈和讽刺,但同时也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在工作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次项目失败,事后反思才意识到团队中有些明显的问题我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目不见睫”的含义,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观察和反思。
在春天的花海中,微风轻轻拂过,花瓣飘落,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然而,我却在忙于拍摄,目不见睫,忽略了身边的小草也在努力生长。它们在阳光下静静绽放,像是对我默默的提醒,生活的美好往往就在眼前,却因忙碌而被忽视。
在英语中,“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可以看作是与“目不见睫”相似的表达。两者都传达了因专注于细节而忽视整体的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一现象都普遍存在,显示了人类共同的认知局限。
通过对“目不见睫”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体盲点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普遍心理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增强我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成长。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远求而近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