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3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6:58
“屏气慑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屏住呼吸,感到恐惧”。它形容在惊恐或紧张的情况下,因惊吓而暂时停止呼吸,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在面临危险或重大**时的紧张与恐惧状态。
“屏气慑息”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以从字面意义进行分析。成语中的“屏气”指的是暂时停止呼吸,往往是在惊恐、紧张或专注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做出的反应;“慑息”则强调因恐惧而导致的呼吸变得急促或停顿。这种情感反应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或社会变故时的脆弱与无助。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反映了人们对情感、心理状态的细腻观察。“屏气慑息”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和恐惧时的脆弱状态,揭示了人性中对安全和稳定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在面对突发(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时依然适用,能够引起共鸣。
“屏气慑息”常常让我联想到紧张的情节,像是悬疑电影中的高潮部分,或是生活中经历的突发惊吓。它传达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使我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
在一次登山旅行中,我们突然遇到了一场雷雨,大家都屏气慑息,生怕跌倒或被雷电击中。这一瞬间的紧张感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屏气慑息”:
风雨如晦夜无边,
屏气慑息待晨曦。
心中恐惧如影随,
愿明日重见光辉。
在英语中,有时使用“hold one's breath”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虽然它主要侧重于期待或紧张,而不是恐惧。不同文化中对紧张情绪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情感往往是相通的。
通过分析“屏气慑息”,我对这一成语的理解更为深入,感受到其在描绘人类情感时的力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准确地使用此类成语将增强我的表达能力,使我的言语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今乃不意遇圣君贤相,以仆射为日月照临,多士莫不屏气慑息。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屏气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