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2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6:40
“屏声敛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屏住声音,收敛呼吸”。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由于紧张、惊恐或专注等原因而安静下来,甚至连呼吸声都变得微弱。基本含义是形容环境的安静、严肃,或人们因某种情绪而自觉地保持沉默。
“屏声敛息”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气氛的安静或紧张状态。这个成语的组成部分“屏声”和“敛息”在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表示控制声音和呼吸的行为,反映出一种对环境的敏感和对局势的重视。
“屏声敛息”可以用于多种场景:
在**文化中,安静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或严肃环境中。“屏声敛息”反映了人们对氛围的敏感和对社会礼仪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具有广泛适用性,尤其是在需要保持安静和专注的环境,如图书馆、会议室等。
“屏声敛息”常常让我联想到一种紧张但又美好的期待。它不仅可以指代安静的环境,也可以传递出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仿佛在某个重要时刻,大家都在共同经历着一个瞬间的凝聚。
在我的一次演讲中,当我提到某个重要的决策时,现场的听众都屏声敛息,显得异常专注。这让我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在某些时刻,沉默比言语更有分量。
在夜深人静的校园里,月光洒在操场上,只有几声虫鸣伴随着。此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屏声敛息,只有心跳声在耳边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用 “silence fell” 或 “a hush descended” 来形容安静的氛围。这些表达方式同样强调了环境的静默,但可能不如“屏声敛息”那么强调因情绪而造成的安静。
通过对“屏声敛息”的学*,我体会到这个成语在描述气氛和情感上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场合的氛围。这一成语提醒我,在喧闹的生活中,有时沉默是最好的回应。
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诸葛亮屏声敛息,不敢作声。”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屏声敛息,不敢作声。”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辛十四娘见状,忙屏声敛息,不敢出声。”
《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屏声敛息,听他讲些什么。”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忙屏声敛息,不敢作声。”
连连~,不敢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