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5:54
成语“搬口弄舌”字面意思是“搬动嘴巴,玩弄舌头”。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喜欢说话、爱抬杠,或是对别人进行诽谤和传播谣言。该成语强调了口才和语言的灵活性,暗示说话者可能并不真心,而是在玩弄语言。
“搬口弄舌”这个成语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口才和语言能力的重视。类似的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比如“口若悬河”等,强调了口才的力量和影响。它可能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有关,常常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言辞。
“搬口弄舌”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语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成语“搬口弄舌”反映了社会对言辞的重视,同时也警示人们要注意言辞的分寸。在现代社会,网络信息传播迅速,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普遍,因此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
“搬口弄舌”让人联想到那些喜欢说闲话、传播谣言的人,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它可能引起人们对言辞的不信任和对社交圈的警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保持诚实和谨慎。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朋友总是喜欢讲别人八卦,导致我们之间的信任受到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搬口弄舌”不仅会伤害他人,也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社交关系。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搬口弄舌”:
细语轻声似水流,
搬口弄舌误人愁。
谣言如风随处起,
言辞谨慎愿无忧。
这首诗表达了对言辞的谨慎态度。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gossip”,意指传播八卦或闲言碎语。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对他人言语的传播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成语“搬口弄舌”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和责任。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谨慎,避免成为“搬口弄舌”的人。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表达和沟通中,思考言辞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那两个客人也不识羞耻,噇得这等醉了,搬口弄舌,捉弄人家子弟。”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那婆娘原是个搬口弄舌之人,见了这等光景,便道:‘这老儿没正经,我在这里好意替他看管儿女,他却瞒了我做出这等事来。’”
《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那李瓶儿在帘外听见,便问:‘谁在这里搬口弄舌?’那婆子便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事告诉了一遍。”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秋桐正是抓乖卖俏之时,他便悄悄的告诉贾母王夫人等说:‘专会作死,好好的成天家号丧,背地里咒二奶奶和我早死了,他好和二爷一心一计的过。’贾母听了便说:‘人太生娇俏了,可知心就嫉妒。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因此渐次便不大喜欢。众人见贾母不喜,不免又往下踏践起来,弄得这尤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
《水浒传》第四十一回:“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且会搬口弄舌,拨置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