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8:06
“孤云野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孤单的云和野生的鹤。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人,或是形容人远离尘嚣、追求清静的生活态度。
“孤云野鹤”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诗中提到“孤云独去闲”,表达了人们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成语的形成与**道教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体现了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孤云野鹤”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隐逸生活一直受到推崇,尤其是在道教和儒家思想中,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现代社会,虽然快节奏的生活让人难以享受孤云野鹤的状态,但这种追求宁静的心态依然受到一些人的向往,尤其在压力大的都市生活中。
“孤云野鹤”给人一种清新、悠远的感觉,联想到山水之间的自然美景和宁静的生活状态。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思考个人生活的选择,以及在繁忙社会中寻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到疲惫,决定去山中隐居几天,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孤云野鹤”的生活理念,感受到远离喧嚣后的内心平静。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孤云野鹤”:
山高云淡无尘事,
孤云野鹤任逍遥。
一壶浊酒对清风,
心随流水共天涯。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有“free spirit”一词,形容不受拘束的人。这与“孤云野鹤”在表达对自由追求的思想上是相似的,但在具体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通过对“孤云野鹤”的全面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忙碌生活中保持自我,追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马二先生问道:‘先生,你这些奇异的踪迹,多年不曾在人间,今日何故到此?’那道士道:‘贫道是孤云野鹤,偶然到此,今日特来拜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刘姥姥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做了。’宝玉道:‘我此时若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刘姥姥道:‘阿弥陀佛!那有这样奇事?’凤姐道:‘姥姥,你不知道,他是位神仙,时常云游四海,行踪不定,真如孤云野鹤一般。’”
明·张居正《答楚抚院王荆岑》:“仆以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而鱼鸟亲人,有欲相留者。”
宋·陆游《寄邓公寿》诗:“高标瑶树与琼林,灵府清寒出苦吟。海内十年求识面,江边一见即论心。纷纷俗子常成市,矫矫孤云本无心。犹及残年逢不朽,未妨闲处作幽寻。”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栖无定所,别后幸复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