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3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5:06
成语“哀鸿遍野”的字面意思是悲伤的鸿雁遍布田野。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悲惨的景象,常用来形容***的灾难、战乱或社会动荡造成的惨状,给人一种凄凉、绝望的感觉。
“哀鸿遍野”最早来源于《离骚》中的“哀鸿之音”。鸿雁在古代被视为迁徙的象征,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鸿雁南飞时,常发出悲鸣。成语中的“哀”字强调了悲伤的情感,而“遍野”则形容这种悲伤的普遍和广泛。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有关,常常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与痛苦。
“哀鸿遍野”可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鸿雁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而“哀鸿遍野”则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灾难等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悲痛。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乱已不如古代频繁,但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依然存在,这个成语仍然适用,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的脆弱与不幸。
“哀鸿遍野”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悲伤和无奈,联想到历史上的苦难与人类的脆弱。在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同情和对苦难的反思,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不幸的**,比如自然灾害或社会问题,我会使用“哀鸿遍野”来表达我的同情和对现状的悲痛。例如,当听到某地遭遇严重地震时,可以说“哀鸿遍野,令人心痛。”
在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秋风萧瑟,哀鸿遍野,
离别在即,泪满衣衫。
故乡何在,心中惆怅,
愿时光停驻,不再伤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scene of devastation”,它也用来描述***的破坏和悲惨的景象。然而,这种表达在情感深度和文化背景上与“哀鸿遍野”有所不同,后者更加强调了人类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
通过对“哀鸿遍野”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表达悲惨情感时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帮助我在表达同情、关心社会问题时更加生动有力。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提高表达的层次感,使交流更加深刻。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是岁,天下大饥,哀鸿遍野。”
《后汉书·皇甫规传》:“时天下大饥,哀鸿遍野。”
《汉书·食货志上》:“岁饥,民多流亡,哀鸿遍野。”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大乱,哀鸿遍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哀鸿遍野,民无所依。”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春燕无归,满眼凄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