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0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5:53
“百无一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百样东西都没有用”,引申的含义是指某种事物或人毫无用处,完全没有价值,形容极其无能或无用的状态。
“百无一用”最早来源于《左传》,而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这个成语强调了数量和完全无用的对比,表达了对某事物的极度失望或否定。它的结构中,“百”表示数量众多,“无一用”则强调了完全无用。
在日常对话中,“百无一用”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行为的无效。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更侧重于无用的结果,而反义成语则强调有用或有效的状态。
在**文化中,强调实用和效用的价值观使得“百无一用”这样的成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事物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百无一用”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计划。
“百无一用”一词常带有失望和无奈的情感色彩,容易引发人们对失败和无能的联想。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关注实际效果。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一个团队项目,初期的计划非常复杂,经过几周的努力最终发现这些方案是“百无一用”,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实施。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际效果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实用性。
我尝试将“百无一用”融入到一首诗中:
细雨斜风作晓寒,
千般努力皆无端。
浮云游子心何寄,
百无一用空自叹。
这首诗表达了在努力后却感到失望的心情,强调了追求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
在英语中,“of no use”或“useless”可以作为“百无一用”的对应表达。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无用和失望的情绪,虽然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百无一用”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关注实际效果和实用性。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日常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宋史·文苑传序》:“百无一用,不如不作。”
《汉书·艺文志》:“百无一用,不如不读。”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百无一用,不如不学。’”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百无一用,不如不生。”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笑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在外面~,只有帮着操持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