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50:55
成语“山崩水竭”的字面意思是山体崩塌、水源枯竭。它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通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极度变化或完全失去活力、资源匮乏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极端的、不可逆转的困境或灾难。
“山崩水竭”最早见于《左传》。在历史上,山崩和水竭常常意味着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成语的演变也与人们对社会、政治动荡的感受密切相关。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彻底的失败或失落的状态。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现象常常与人的命运、社会变迁相关联。成语“山崩水竭”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力量,也隐喻了社会动荡、人生无常的哲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适用于描述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等。
“山崩水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观和无奈,容易引起对困境和绝望的联想。这种感觉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感到无力和焦虑。
在我的生活中,当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挫折时,我常常会想起“山崩水竭”。比如,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败后,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这种心情正是“山崩水竭”的体现。
在一篇短篇小说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被战争撕裂的国度,山崩水竭的景象无处不在。人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信仰,连最后的希望也在这漫漫黑夜中消失殆尽。”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sky is falling”来表达一种类似的绝望和无助感,虽然它的语境和背景有所不同,但同样反映了对困境的感受。
通过对“山崩水竭”的学,我深刻体会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积淀,更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更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使沟通更加有效。
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宋史·五行志》:“山崩水竭,天下将乱。”
《晋书·五行志》:“山崩水竭,国祚将移。”
《后汉书·五行志》:“山崩水竭,天下大乱。”
《汉书·五行志》:“山崩水竭,国必亡。”
《史记·河渠书》:“河决酸枣,山崩水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