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3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1:23
“放浪不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纵自己,毫无拘束”。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受世俗约束,过着极为自由和随意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对规范的蔑视。
“放浪不羁”最早见于《庄子》中的“放浪于天地之间”,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后来的文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那些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特别是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它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传统束缚的反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放浪不羁”常与道家思想相联系,倡导顺应自然、追求个体自由。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激励了许多人追求自我价值,尤其是在艺术、音乐和文学领域,鼓励创新和个性化表达。
“放浪不羁”这个成语常让我联想到自由奔放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的色彩。它激励着我去打破常规,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孤独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有段时间追求放浪不羁的生活方式,辞去稳定的工作去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记忆,同时也让我反思了责任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旅行者,脚步所至,心随意动;在他眼中,世界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等待着他去探索与描绘。”
在英语中,“free-spirited”可视为与“放浪不羁”相似的表达,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然而,文化背景不同,可能导致在某些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被视为不负责任或者叛逆。
通过对“放浪不羁”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在语言学*中如何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思考个人价值观时有了更多的深度。
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清史稿·郑板桥传》:“板桥为人,放浪不羁,好酒,善画,尤工兰竹。”
《明史·徐渭传》:“渭为人,放浪不羁,好酒,善画,尤工草书。”
《宋史·文同传》:“文同为人,放浪不羁,好酒,善画,尤工山水。”
《南史·陶弘景传》:“弘景为人,放浪不羁,好学多才,尤精于道术。”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有风操,不乐仕进,放浪形骸之外,游心翰墨之间。”
他是个~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