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3:58
成语“作浪兴风”字面意思是“制造波浪和风”,引申义指制造骚动或扰乱安宁的局面。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故意制造事端,激起纷争或麻烦。
“作浪兴风”这一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与水的波动和风的影响有关。在古代文学中,水和风常常用来比喻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成语的构成中,“作浪”可以理解为“制造波浪”,而“兴风”则是“引起风暴”。可以说,这个成语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作浪兴风”可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作浪兴风”在**文化中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历史上,许多动荡的时期往往伴随有谣言和挑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环境中。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容易联想到不安、骚动和冲突。在使用时,常常伴随着对某种行为的不满或警惕。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间因为一则谣言而产生误解,导致了不必要的争吵。回想起来,可以用“作浪兴风”来形容那段时间的情形,提醒自己在沟通中要更加谨慎。
在一个关于社会动荡的短篇小说中,可以写道: “随着一条谣言的迅速传播,原本平静的小镇瞬间作浪兴风,邻里间的信任被撕裂,昔日的和谐化为乌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irring up trouble”,意指制造麻烦和纷争。这两者在表达的含义上相似,但在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作浪兴风”的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警示。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的掌握能够丰富表达,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及人际关系。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对增强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郡主]心中本有些须醋,被江妈,作浪兴风煽惑他。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时承平久,贼起,所在糜烂。国藩练湘军,讨贼,屡破之。”
《明史·海瑞传》:“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瑞去任,笞御史,以风示天下,谓御史奉巡方命,惟以割剥为事,故笞之。”
《宋史·岳飞传》:“飞知刘豫结粘罕,而兀术恶刘豫,可以间而动。会军中得兀术谍者,飞阳责之曰:‘汝非吾军中人张斌耶?吾向遣汝至齐,约诱至四太子,汝往而不返,何也?’谍冀缓死,即诡服。乃作蜡书,言与刘豫同谋取汴京,因命谍携归,厚遣之。兀术得书大惊,驰白其主亶,遂废豫。”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将伐司马羕,羕众劝羕因敦兴兵,羕曰:‘吾与王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今兴兵伐敦,是自取灭亡也。’乃止。”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二回:“不过身子太大,偶一转侧,就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