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4:00
成语“作死马医”由“作死”和“马医”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故意去找死的马医”。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自寻烦恼、故意做出危险或不明智行为的人,通常暗含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讽刺。
“作死马医”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的构造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医疗状况。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很多医生的医术并不高明,尤其是一些被称为“马医”的低水平医生。在这种背景下,“马医”被用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技术水平低的医师,而“作死”则强调了因自身的愚蠢或无知而导致的危险。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例如: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选择和风险,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作死马医”反映了对不理智行为的警惕,警示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理性,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愚蠢选择,带有戏谑和讽刺的色彩。它让我思考到,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最终导致不良后果。
有一次,我的朋友因为跟风而投资了一项高风险的项目,尽管我多次提醒他要谨慎,最终他损失惨重。我当时就用“作死马医”来形容他的行为,借此提醒他今后要更加理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青山绿水旁,愚者逐风狂。
不知作死马,终究难见光。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因愚蠢行为而无法自拔的主题。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jumping into the fire”,意指冒险或自找麻烦。这些表达虽然在字面上不同,但在意义上都传达了一个相似的警示:不可轻易冒险。
通过对“作死马医”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习中丰富了我的表达,还在生活中提醒我保持理智和谨慎。它让我意识到,语言是文化和社会智慧的结晶,成语的学习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这门语言。
赵固所乘马忽死,甚悲惜之。……于是如言,果得一物,似猿。持归,入门见死马,跳梁走往死马头,嘘吸其鼻。顷之,马即能起,奋迅嘶鸣,饮食如常。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十一:“有医者,见一病者,曰:‘此疾已不可为,然犹可以死马医之。’乃为处方。”
《宋史·方技传》:“有医者,见一病者,曰:‘此疾已不可为,然犹可以死马医之。’乃为处方。”
《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一:“有医者,见一病者,曰:‘此疾已不可为,然犹可以死马医之。’乃为处方。”
《旧唐书·方伎传》:“有疾者,医之曰:‘此疾已深,不可为也。’或曰:‘死马且医之,况生马乎?’医乃为处方。”
《世说新语·排调》:“医和者,秦之良医也。赵简子有疾,医和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简子曰:‘良医也。’厚礼而遣之。医和出,谓其徒曰:‘赵简子,死马也,吾以活马医之,不亦可乎?’”
古代赵固乘的一匹马忽然死了,十分惋惜,就去问郭璞。郭璞要他派几十人持竹竿到东面三十里外的山林中去抓一个东西。他们去后果然抓了一个似猿一样的东西回来放在死马旁边,该动物吮吸马鼻,马立即腾起,可以照常饮食,奔跑如常
世俗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