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0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3:33
“作歹为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做坏事,做不正当的事情”。其基本含义是指从事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形容人的所作所为是邪恶的,常用于指责他人。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文学中,主要用于描述那些违背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行为。虽然没有明确的单一出处,但类似的表达在古典文献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法行为的警惕与批判。
“作歹为非”常用于描述犯罪分子或道德败坏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出现在对反派角色的描写中;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指责某人的不当行为;在演讲中,则可用于强调社会的道德责任和法律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在表达上都与道德和行为有关,但“作歹为非”特别强调的是不正当的行为。
在**文化中,传统道德观念强调善与恶的分明,“作歹为非”反映了社会对不法行为的谴责。现代社会中,它仍然具有适用性,尤其是在法律、道德教育等方面,提醒人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作歹为非”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与不满,联想到社会中的不公与罪恶,激发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这种情感反应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良知的关注。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朋友因一时冲动而作歹为非,结果不仅伤害了他人,也让自己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守法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良善关系。
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个流浪汉,他本是个善良的人,但因不幸而误入歧途,作歹为非,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了社区的守护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光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commit crimes”或“do wrong”,这些短语同样用于描述不道德或非法的行为。不同文化中对犯罪和道德的理解虽有差异,但普遍都强调社会对不法行为的反对。
通过对“作歹为非”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不良行为的指责,也反映了社会对法律与道德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详察这生分女作歹为非,更和这忤逆男随波逐浪。
《资治通鉴·唐纪》:“上曰:‘吾闻之,作歹为非,天下之所共弃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之,作歹为非,民之所疾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吾闻之,作歹为非,国之大贼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曰:‘吾闻之,作歹为非,天之所恶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作歹为非,不祥莫大焉。”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无道昏君!我又不谋反叛逆,又不~,怎么把我充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