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1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3:31
“作恶多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做坏事的方面很多”。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团体所犯的罪行或恶行非常多,表现出极大的恶劣性和严重性。
“作恶多端”最早见于《元曲选》的《西华山陈抟高卧》。这个成语强调了罪行的多样性和严重性,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道德败坏、行为极端不良的人。成语中的“多端”意指多种多样,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恶行。
在不同的语境下,“作恶多端”可以广泛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道德和伦理,作恶多端的人往往被视为社会的公敌。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恶行的强烈反感和对道德的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个成语的适用性仍然存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不公和犯罪行为时。
“作恶多端”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愤怒和厌恶,它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和对法律的期待。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伴随着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施害者的谴责。
在日常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起邻里纠纷,某位居民因长期扰民而引发了众人的不满,当时我就用“作恶多端”形容他的行为,突出问题的严重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山河破碎悲声起,
作恶多端罪难赦。
正义之剑挥不息,
终将清洗黑暗夜。
在英语中,可以用“evil-doer”或“criminal”来表达相似的意思,但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恶行的反应和表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反映出各自的伦理观念。
通过对“作恶多端”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还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意义和使用场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袁绍性矜愎自高,而不能虚心下士。作恶多端,终为曹操所败。”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作恶多端,终自毙。”
《汉书·王莽传下》:“莽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是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或问以莽形貌,待诏曰:‘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问者告之,莽潜杀之。是后,莽舌自出,因是数下。莽作恶多端,终致灭亡。”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作恶多端,而天下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作恶多端,民不堪命。”
在载垣等,未尝不自恃为顾命大臣,纵使~,定邀宽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