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0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4:02
“作法自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自己制定的法则反而让自己受到惩罚”。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实施的坏事或阴谋,最终导致自己受到惩罚或遭遇失败。
“作法自毙”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常与某些历史典故相联系。具体来说,成语的起源可能与古代法律和道德观念有关,强调自作自受的道理。它提醒人们在做坏事时,最终可能会自食恶果。
“作法自毙”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讲究因果法则和道德伦理。“作法自毙”反映了对个人行为后果的重视,强调道德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
“作法自毙”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示和反思。它让我想到人们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后果,尤其是在涉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上。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因贪婪或不正当行为而遭遇失败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朋友因在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而遭遇严重后果。那次**让我深刻体会到“作法自毙”的含义,提醒我在工作中要诚实守信,避免短期利益的诱惑。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阴谋暗藏心底深,
作法自毙悔无声。
欲望如火焰般燃,
终究自毁梦中城。
这首诗表达了阴谋的危险和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主题。
在英语中,可以用“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因果关系和自作自受的道理。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通过对“作法自毙”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个人行为后果的重要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成语不仅具有警示作用,也在生活中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太子驷触犯新法被商鞅定罪。秦国逐渐富强起来。后来太子驷成为秦惠文王,他公报私仇要治商鞅罪过。商鞅出逃,没人敢收留,没想到商鞅作法自毙,被秦王所杀
怎奈此时官场中人,十居其九是吃烟的,那一个肯建这个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