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3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3:39
“永垂青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永远地留在青史之中”。其中,“永垂”意为长久地流传,“青史”指的是历史书籍,特指记录那些伟大人物和事迹的史书。整体上讲,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某个人或事物的杰出成就将被后人铭记,永载史册。
“永垂青史”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为“愿君以身许国,永垂青史。”这是对班超的赞美,表现出希望他的事迹能长久记载于史书之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的崇敬。
“永垂青史”通常用于对历史人物、伟大成就或重要**的表彰。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赞美那些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在演讲或纪念活动中,也常会提到这个成语,以表达对伟大精神的追思和敬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历史被视为承载智慧和精神的载体。成就被记录在史书中,成为后人学的典范。因此,“永垂青史”不仅是对个体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对社会中杰出人物的赞美,如科学家、艺术家等。
“永垂青史”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它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和成就能够被后人铭记。这种情感在表达时,往往带有一种崇高的情怀。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一次纪念活动,专门为一位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前辈致敬。在发言中,我引用了“永垂青史”,以表达对他伟大事迹的崇敬和对他精神的传承。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成语的力量和影响。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永垂青史”:
山河壮丽映苍穹,
英雄事迹耀星空。
虽千古风流不息,
愿我心志永垂青史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o down in history”,意指某人或**将被记住。这一表达在使用上与“永垂青史”相似,但在文化背景和历史观念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通过对“永垂青史”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让我在语言学中,不仅关注词义,更关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明史·于谦传》:“谦以兵部左侍郎,总督军务,击退也先,保全京师。及景帝立,进少保,总督军务如故。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之日,家无余资。天下惜之,名垂青史。”
《宋史·岳飞传》:“飞忠义愤发,不顾身害。主上悼惜之,诏赠太尉,赐田三顷,官为葬祭。后谥武穆,封鄂王。飞之死,天下冤之。然其忠勇之节,名垂青史,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晋书·王导传》:“导以元、明之世,辅翼两主,绸缪帷幄,经纶夷险,宣力四方,功勋克著。及中兴草创,未有公辅之位,而能开国承家,朝野推服,自非盛德,孰能如此!名垂青史,岂虚也哉!”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功,征超还。超卒,年七十一。诏曰:‘超功著边陲,名垂青史。’”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其名永垂青史。”
他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