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8:28
“引经据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典故”。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论述或表达观点时引用经典的文献、历史**或名人名言,以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经据典”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中,书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后来的文人依据这一思想逐渐形成了这种引用经典的写作和言谈风格。古代士人常常通过引经据典来表现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因此这一成语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政治和哲学等领域。
“引经据典”常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经典文献被视为智慧的源泉,许多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都擅长引经据典。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时。它也反映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引经据典”让我联想到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传承。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技巧,更是一种对文化、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在表达时,引用经典有助于增强说服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我参与的某次辩论中,我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来支持我的观点,结果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这让我意识到,引经据典不仅能增强论点的力量,也能展现个人的学识。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引经据典”:
春风拂柳映书卷,
引经据典诉古人。
千古智慧今犹在,
借问何能不自新。
这首诗通过引用古代智慧,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为“to quote from classics”或“to reference ancient texts”,同样强调引用经典文献的重要性。不同文化中对经典的重视程度和引用方式有所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通过对“引经据典”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引用经典不仅能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灵活运用这一成语将使我更加自信和从容。
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清史稿·文苑传序》:“清之文治,诸儒多引经据典,以阐发义理。”
《明史·文苑传序》:“明之文治,诸儒多引经据典,以阐发义理。”
《宋史·文苑传序》:“宋之文治虽盛,然诸儒皆引经据典,以发明经旨。”
《文心雕龙·宗经》:“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后汉书·班固传》:“固好古文,引经据典,以为汉家制度,宜遵周礼。”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