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1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8:27
成语“引经据义”由四个字组成:“引”指引用;“经”指经典的书籍或教义;“据”指根据;“义”指义理或道理。字面意思是引用经典的文献来说明某种道理。基本含义为在言论或论证中引用经典的文句,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论述。
“引经据义”源于**传统文化中对经典文献的重视。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源泉。在古代,学者在进行学术讨论或论辩时,常常引用这些经典来增强自己的论点。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思想根基深植于儒家文化中,对后代学术和文化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经据义”常用于学术论文、演讲、辩论、文学创作等场合。在学术讨论中,引用权威的经典文献能够提升论证的说服力。在日常对话中,尤其是涉及伦理、道德或哲学问题时,使用该成语可以显示出说话者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
在**文化中,经典文献被广泛尊重与重视,使用“引经据义”不仅显示出个人的学识,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现代社会中,虽然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但对经典的引用仍然在学术研究和文化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引经据义”给人一种严谨、深思熟虑的印象,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增强了表达的逻辑性。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多次遇到需要引用经典文献的情况。比如在撰写一篇关于道德伦理的论文时,我引用了《论语》的相关段落,以阐明我的观点。这不仅增强了论文的权威性,也让我对经典文献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某个夜晚,月光洒在古老的书卷上,我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于是写下: “引经据义,月明点滴,古人智慧,照亮心迹。” 这句诗试图表达经典文献的智慧如同月光般,照耀着我的思考与人生。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quote a classic”或“to draw on classical wisdom”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引用经典的重要性,但在文化背景和具体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引经据义”的学,我认识到引用经典的重要性,它不仅增强了表达的逻辑性,也提升了对知识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时刻关注论据的来源,鼓励我深入探索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
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明史·儒林传·蔡清》:“清字介夫,晋江人。成化末,举进士,授礼部主事。清为人廉静深粹,居官恪慎,以引经据义为己任。”
《宋史·儒林传·胡瑗》:“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于朝,召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天章阁侍讲。瑗既贵,犹好学不倦,尝曰:‘学者当引经据义,以折群疑,然后可与言道。’”
《晋书·儒林传·徐邈》:“邈字仙民,东莞姑幕人也。祖澄之,为州治中,值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父藻,都水使者。邈少笃学,博涉多闻,不应州郡之命。”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遂教授不倦,不应州郡礼命。”
《汉书·艺文志》:“引经据义,以正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