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1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2:41
成语“异口同音”由“异口”和“同音”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声音”。基本含义是指不同的人在某个问题上表达出相同的意见或看法,强调了一种一致性。
“异口同音”出自《史记·平原君赵佗传》,原文为“众口铄金,独口难调”,意在说明众人有相同的声音时,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人对集体意见和共识的重视。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多人在某一观点上的一致性。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异口同音”在文化中常被用来强调集体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公众舆论和社会中,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对集体行动和共同目标的重视。
“异口同音”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传达出团结和共识的力量。它可以联想到许多成功的团队或组织,因为这些团队能够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推动事情的进展。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需要决定一个重要的方案。在讨论中,尽管起初意见不一,但最终大家在某个关键点上异口同音,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力,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
在一次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异口同音”:
众声齐唱,异口同音,
在那山顶,理想如虹。
携手并肩,心似明灯,
梦想同行,永不孤行。
在英语中,“to speak with one voice”可以对应“异口同音”,同样表达了集体意见的一致性。不同文化中对集体意见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文化中,强调共识和团结的表达是相似的。
通过对“异口同音”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和表达中,共识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个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也在语言表达中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会关注与他人的共识,无疑能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合作。
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晋书·王导传》:“天下士大夫,异口同音,以为不可。”
《后汉书·袁绍传》:“天下英雄,异口同音,以为不可。”
《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吏民,异口同音,以为不可。”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下之士,异口同音,以为不便。”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诸侯异口同音,皆曰:‘寡人愿从。’”
‘那自然!’三个人~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