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3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2:06
成语“焚林而畋”的字面意思是“烧掉森林来打猎”,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一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短视、贪婪的人,强调其行为的自私和对长远利益的损害。
“焚林而畋”出自《史记·越世家》,其中提到越国的君主为了捕猎而无限制地烧毁森林。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资源管理和生态平衡的忽视,也为后世提供了警示,强调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焚林而畋”可以用在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焚林而畋”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一成语的警示意义愈发突出。
“焚林而畋”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令人联想到破坏、贪婪和短视。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激发了对未来的思考和责任感。
在讨论环境保护时,我常常引用“焚林而畋”来提醒朋友们,关注眼前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长远的生态后果。例如,我在一次学校的环保活动中提到这个成语,呼吁大家采取更为负责任的消费行为。
在一首关于环境保护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林木葱郁,绿意盎然,
焚林而畋,利刃无情。
若无节制,焰火腾空,
愿我心中,常存警惕。
在英语中,“burning bridges”虽然有不同的语境,但也传达了因短期行为而导致长远后果的意思。不同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警示寓言,强调珍惜环境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对“焚林而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短视行为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的行为。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
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阳子骖乘,纤阿为御;案节未舒,即陵狡兽,蹴蛩蛩,辚距虚,轶野马,轊陶駼,乘遗风,射游骐,倏眒倩浰,雷动猋至,星流霆击,弓不虚发,中必决眦,洞胸达腋,绝乎心系,获若雨兽,揜草蔽地。于是楚王乃弭节徘徊,翱翔容与,览乎阴林,观壮士之暴怒,与猛兽之恐惧,徼郄受诎,殚睹众物之变态。”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