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2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1:06
成语“不伏水土”字面意思是“不愿意适应当地的水土”,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动物在某个地方生活不适应,无法生存或发展。引申义则表示某人无法适应某种环境或条件。
“不伏水土”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中对水土适应性的讨论。古人常常认为,水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很大影响,因此“水土不服”成为一个常用的说法,后发展为成语。
在不同语境下,“不伏水土”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水土”的理解极为丰富,常常涉及到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舒适度。不伏水土的概念也可以引申为对新环境的抵触和排斥,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例如,移民、留学生以及跨国工作的人员常常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
这个成语带给我的联想是对陌生环境的无奈和挣扎。它让我想起了许多生活中因环境变化而感到不适的经历,比如搬家、去新学校等。这样的情感反应也让我更加理解他人在面对新环境时的痛苦和挑战。
我曾经有过一次搬家经历,刚到新地方时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了短暂的失眠和焦虑。这时,朋友告诉我“水土不服”,让我意识到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才逐渐感到舒适。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一成语:
山川辽阔水土异,
东风南来意未明。
不伏水土心难安,
逐梦远行未敢停。
这首诗表达了在陌生环境中追梦的不易和心中的挣扎。
在英语中,“不伏水土”可以与“culture shock”相对应,后者强调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所经历的困惑和不适。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对适应新环境的共同关注。
通过对“不伏水土”的分析,我认识到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更是心理和文化上的挑战。在语言学*中,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
《明史·外国传·琉球》:“琉球使者至,明人不伏水土,多病。”
《宋史·外国传·高丽》:“高丽使者至,宋人不伏水土,多死者。”
《旧唐书·吐蕃传》:“吐蕃使者至,唐人不伏水土,多病。”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乞归,帝许之。超还至洛阳,不伏水土,病卒。”
《汉书·西域传》:“汉使至,皆不伏水土,多死者。”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明日只奏道天气暑热,军士~,权且罢战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