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5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1:38:35
“道不举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道理不被提倡而被遗弃”。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些重要的道理或原则没有被重视和推广,导致人们忽视了应有的规范或教训。
该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儒家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而“道不举遗”反映了对道德规范缺失的批判。具体的历史典故可能较难查找,但可以理解为对古代士人的一种期望,即应当传承和弘扬道德。
“道不举遗”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育和伦理规范。“道不举遗”反映出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沦丧的批判,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教育、家庭和社会责任等话题时。
“道不举遗”给人一种忧伤和反思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社会的变化和价值观的流失。这种情感反映了对道德和伦理缺失的忧虑,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和信念。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时,看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缺乏兴趣,深感“道不举遗”的现实。这促使我在与他们沟通时,强调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导他们重新关注这些被遗忘的价值。
在某个故事中,描述一个小镇,镇上的人们逐渐忘记了他们的传统和道德,直到一个老人站出来说:“我们不能让‘道不举遗’成为常态,应该传承我们的文化与价值。”
在其他文化中,例如西方的“moral decay”,也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担忧。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在各文化中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是一致的。
通过对“道不举遗”的学*,我意识到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在表达时,适当地引用此成语可以深化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祾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
至上元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